有什么作用呢?
主要还是固定门板,加强它的牢固性。古代的战争中攻打城池,最关键的就是要先攻破城门,所以城门是否坚固很重要。
另外,有了门钉,可以在城门上涂上耐火的东西,比如泥巴,能够提高城门耐火性,防止敌方进行火攻。当然,普通的门钉主要是装饰作用,凸显家庭的气派了。
在明代以前,关于门钉的使用没有具体明文规定,你想怎么用都可以,皇家也好,老百姓也罢。
故宫
到了明清两朝,门钉的数量就跟等级制度挂钩了,以体现阶级层次。
封建社会的明清,等级制度森严,门钉就成为了等级制度的标志。什么样的门,什么家庭地位的人,门钉的数量是不一样的,并通过法律规章的形式固定下来。
明太祖朱元璋专门命令相关官员制定了详细的规定,皇家宫殿的大门采用:九行九列。“九”代表着最大,九五至尊。
《大明会典》规定:“按祖训云:凡诸王宫室并依已定格式起盖 不许犯分。”
这就规定了皇家和王府可以使用,而那些公侯的家中不能使用,当然老百姓家里更不可能了。
故宫
清朝时期,对门钉的使用,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化。
《大清会典》记载:宫殿门庑崇基,上覆黄琉璃,门设金钉。坛庙圆丘外内垣门四,皆朱扉金钉,纵横各九。
皇家的大门是九横九纵,一共装有八十一颗,并且都使用金钉,表达着皇家的尊严,皇权的至高无上。
《大清会典》还特别规定了其他阶层的使用要求,比如亲王是七横九纵,世子、郡王是五横九纵,贝勒是铁钉七横七纵。
至于老百姓家、地主家,一个都没有 !所以,老百姓被称作“白丁儿”
故宫
紫禁城的四个门,午门、神武门、西华门都是九横九纵,唯独东华门是八横九纵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没有一个有依据的权威解释。关于这点有一个小典故。
明末,李自成起义进入北军,万历皇帝朱由检从东华门逃出,在煤山自缢身亡。清朝入关以后,认为东华门不吉利,规定此后皇帝的灵柩都从此门出去,并把门上的钉子去掉一排,所以变成了八横九纵。
摸门钉藏着什么门道呢?
为了祈福。更准确一点就是求子。
在古代,男子称为“丁”,“丁”与“钉”同音,男人是一家之主,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所以都希望自家门丁兴旺,所以在民间就有已婚妇女摸门钉求子的风俗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摸门钉变成了一种更广泛的祈福,目前国家提倡“二胎”政策,如果去了北京,小编建议你去多摸一下故宫的门钉,多子多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