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味的根源:三大決定咖啡苦度的關鍵因素
要找出最苦的咖啡,首先必須理解苦味的來源。咖啡的苦味主要由三大核心因素決定,它們環環相扣,共同塑造出一杯咖啡最終的風味差異與輪廓。
1. 咖啡豆品種:阿拉比卡 vs. 羅布斯塔
在世界各地,全球商業種植的咖啡品種主要分為兩大種類:阿拉比卡(Arabica)與羅布斯塔(Robusta),它們在風味、特性與苦度上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。
阿拉比卡(Arabica): 市佔率高達八成,是精品咖啡的主流。其風味細緻,帶有豐富的花果香氣與明亮的酸質。由於脂質與糖分含量較高,咖啡因含量相對較低,因此整體風味層次豐富,苦味也較為柔和,是許多人喜愛的風味。
羅布斯塔(Robusta): 佔比較低,但其特性鮮明。它的抗病蟲害能力強,易於種植。風味上,羅布斯塔的咖啡因含量是阿拉比卡的兩倍以上,而咖啡因正是苦味的主要來源之一。此外,其脂質與糖分含量低,缺乏細緻的香氣,烘烤後常帶有泥土、橡膠般的煙燻氣味,口感醇厚,苦味極為強烈且直接。
品種特性比較表
特性
阿拉比卡(Arabica)
羅布斯塔(Robusta)
生長環境
熱帶及亞熱帶高海拔地區
熱帶低海拔地區
常見產地
巴西、哥倫比亞、衣索比亞
印尼、越南
風味特色
花果香氣馥郁、層次豐富、酸質明亮
苦味明顯、口感醇厚、香氣較弱
脂質與糖分
較高
較低
咖啡因含量
較低(約1.5%)
較高(約2.5%或以上)
常見用途
精品咖啡、單品咖啡
即溶咖啡、配方豆(增加醇厚度)
從上表可知,若單純從品種出發,羅布斯塔無疑是苦味更為顯著的咖啡豆。
2. 咖啡烘焙程度:從淺焙到深焙的風味轉化
如果說品種是咖啡風味的基因,那麼烘焙度就是賦予其個性的魔法。烘焙是將咖啡生豆轉化為我們熟悉樣貌的過程,也是決定咖啡苦味最關鍵的後製環節。
淺焙(Light Roast): 烘焙時間短,溫度較低。豆表呈淺褐色,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咖啡豆原始的產地風味,如花香、果香。此階段的生豆保留了最多的綠原酸,咖啡酸度也最為明亮活潑,口感輕盈,苦味非常低。
中焙(Medium Roast): 豆表呈栗子色,口感達到酸、甜、苦的平衡點。花果酸質開始轉化為堅果、奶油或焦糖的香氣,苦味適中,是大眾接受度最廣的焙度。
深焙(Dark Roast): 烘焙時間長,溫度高。豆表呈現深褐色甚至黑色,表面泛著油光。在此階段,咖啡豆的糖分完全焦糖化甚至碳化,酸質幾乎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煙燻、木質、黑巧克力般的風味。這個過程會產生名為「苯基林丹」(phenylindanes)的化合物,是造成咖啡強烈苦味的主要原因。因此,深焙咖啡的苦味最為濃鬱且厚重。
3. 產地與處理法:蘇門答臘曼特寧的獨特苦甜
雖然品種與烘焙是主因,但特定的咖啡產區和處理法也會塑造出獨特的苦味風格。其中,印尼蘇門答臘產區的「曼特寧」咖啡最具代表性。當地採用傳統的「濕剝法」(Wet-Hulled),又稱蘇門達臘式半水洗。這種處理法因應當地潮濕多雨的氣候,大大降低了咖啡豆的酸質,同時賦予其極為飽滿、醇厚的口感,以及獨特的草本、木質香氣。曼特寧的風味常被形容為「黑巧克力般的苦甜滋味」,其苦味沉穩而濃鬱,不同於深焙的焦苦,是一種與醇厚口感完美結合的甘苦,與日曬處理法常帶有的酒香風味截然不同。
最苦的咖啡飲品:一場風味強度的對決
瞭解了苦味的來源後,我們來檢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咖啡飲品,看看哪一款的苦味最為突出。
義式濃縮咖啡家族 (Espresso Family)
所有義式咖啡飲品的種類,其基礎都是濃縮咖啡,本身的強度就遠超手沖等其他沖煮方式。
極致濃縮咖啡 (Ristretto):在義大利文中,「Ristretto」意為「限制」。它使用與標準濃縮咖啡相同的咖啡粉量,但只用一半的熱水在短時間內萃取。這種極度濃縮的萃取方式,使其口感比義式濃縮更為黏稠、濃烈,苦韻也最為集中,是追求極致咖啡強度的首選。
義式濃縮咖啡 (Espresso):標準的濃縮咖啡,是高壓熱水快速穿過細研磨咖啡粉的產物。它口感醇厚,上方覆蓋著一層金黃色的咖啡油脂(Crema),風味強烈,苦味顯著。
長黑咖啡 (Long Black) 與 美式咖啡 (Americano):這兩者都是由濃縮咖啡和熱水組成,但製作順序不同。長黑咖啡是先加熱水再加入濃縮,能更好地保留Crema和香氣,口感更為濃鬱。美式咖啡則是先加濃縮再加熱水,風味相對清爽溫和。儘管被稀釋,它們的基底依然是純粹的咖啡,苦味自然存在。
牛奶咖啡:苦味的溫柔中和劑
拿鐵 (Caffè Latte) / 卡布奇諾 (Cappuccino) / 摩卡 (Mocha):這三款飲品加入了大量的蒸氣牛奶與奶泡。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會有效地中和、包覆咖啡的苦味與酸質,帶來絲滑、柔和且帶有甜感的口感。因此,拿鐵和卡布奇諾是所有咖啡飲品中苦味最低的選擇,特別適合咖啡新手。
苦味強度排行榜
若將常見咖啡飲品依苦味強度排序,結果如下:
排名
飲品名稱
組成成分
苦味強度 (1-5)
風味描述
1
極致濃縮咖啡 (Ristretto)
極度濃縮的咖啡液
★★★★★
口感最為濃稠,苦味與風味極度集中強烈,但犧牲了部分層次感。
2
義式濃縮咖啡 (Espresso)
濃縮咖啡液
★★★★☆
風味強勁,口感醇厚,苦味顯著。
3
長黑咖啡 (Long Black)
熱水 + 濃縮咖啡
★★★☆☆
保留較多香氣與油脂,口感比美式咖啡濃鬱。
4
美式咖啡 (Americano)
濃縮咖啡 + 熱水
★★☆☆☆
風味被稀釋,口感清爽,苦味較溫和。
5
拿鐵 / 卡布奇諾
濃縮咖啡 + 牛奶/奶泡
★☆☆☆☆
牛奶中和了苦味,口感柔順,奶香為主。
常見問題 (FAQ)
Q1: 拿鐵和美式咖啡,哪個比較苦?
A: 答案是毫無疑問是美式咖啡。美式咖啡僅由濃縮咖啡和水組成,完整保留了咖啡本身的苦味基調。而拿鐵中大量的牛奶會顯著地中和、柔化咖啡的苦味,使其口感變得順滑且帶有奶香甜感,苦味非常低。
Q2: 聽說淺焙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比較高,為什麼反而不苦?
A: 這個問題非常好。咖啡因確實是苦的,而以「相同重量」的咖啡豆來比較,淺焙豆因烘焙過程中水份散失較少,密度較高,所以咖啡因含量確實略高於深焙豆。然而,影響我們感受到的「整體苦味」的,更多是烘焙過程中產生的其他化合物。深焙會產生大量的「苯基林丹」等焦苦物質,其苦味強度遠遠蓋過了咖啡因本身的味道。因此,儘管深焙豆咖啡因稍低,但喝起來的「體感苦度」會強烈得多。
Q3: 我不喜歡太苦的咖啡,該如何選擇或調整?
A: 若想降低咖啡的苦味,您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:選擇豆種: 優先選擇100%阿拉比卡豆,避免含有羅布斯塔的配方。選擇焙度: 選擇淺焙或中焙的咖啡豆,避免深焙。選擇產地: 可以嘗試中美洲或非洲產區的水洗處理豆,如哥倫比亞、衣索比亞,它們通常酸質更明亮,風味更乾淨,有時甚至能品嚐到類似葡萄酒香的細緻發酵感。調整沖煮: 避免過度萃取,例如縮短沖煮時間、降低水溫或將咖啡粉磨粗一些,都可以減少苦味物質的釋出。添加佐料: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加入牛奶、燕麥奶、糖或風味糖漿來平衡苦味。
資料來源
咖啡豆種類介紹大全|一篇搞懂品種、產地、處理法風味差異
拿鐵苦還是美式咖啡苦?教你喝對咖啡!
咖啡烘焙度全解析|淺焙咖啡與深焙咖啡的優缺點、風味大對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