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寻根长城 张明弘寻根长城
考察长城现状
梳理长城文化
挖掘长城艺术
保护长城遗产
跟随我们的脚步
感受不一样的长城之旅
张明弘-寻根·长城
不论是站在贺兰之巅
看着无情的风霜
侵袭已被溶蚀的夯土烽燧
还是坐在斑驳堡墙下
用魏晋骨法的线条
记录戍边后代的春种秋收
我们都没有能忘情于世事
……
——寻根长城张明弘
当年日光 照过时光
从出发地搬到临泽县城后,我们每日的行走,基本都是以临泽为基点在张掖境内向周边进行地毯式的明长城考察。
01
下崖明永苦寻无迹
又是阴郁的天气,沿着G312国道,这一行我们先来到的是临泽县沙井镇,资料显示沙井镇三号村铁路沿线是有烽火台的。
临泽县沙井镇三号村铁路沿线
大約3km南侧庄稼地边
在一处庄稼掩映的地头找到了3号村1号烽火台的碑记,墩台的痕迹一点也无。碑记后记录“遗存在2013年底因开垦耕地筑路被毁”。伙伴说“我们考察了个寂寞”,张老师则说“有遗址,就有收获、有惊喜,只有碑记也是值得的。”
三号村1号墩遗址
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补偿我们,当我们找到三号村的2号墩台(沙井镇三号村8社居民点西侧耕地内),发现墩台方正巨大,现存良好,是进入十月份以来我们看到的最大的墩台。
三号村2号墩
沙井镇在临泽境内,道边、田边,都是枣树。有名气的临泽小枣,在这里却无人问津——地上、沟渠里,落得到处都是,像落了一地红色花瓣,点缀在金黄的秋天。墩台似乎一直居住在季节里,秋天就披上金光,在缀满红宝石一样的枣树林间隙的田地里闪耀。
三号村2号墩碑记
三号村2号墩台体高11米、宽11米、长11米,基本是一个正方体的模样,墩台上方立了一个铁架子,突兀出来,让墩台看起来像个发射盒子。
三号村2号烽火台
远处火车鸣笛声阵阵,近处荒草婆娑,墩台似乎都能听得到。远远近近的声音流出一种自然的旋律,对它来说是诉说、是陪伴。如今我们的到来,怕是也不能打破这里的平静与安然。
枣树掩映后的墩台
雨后的庄稼地泥土粘性太大,画画的工夫,脚底便粘了厚厚的一层,像是加了增高鞋垫,人立马高了几分,走路摇摇晃晃。
张老师用画笔记录墩台
“收获不在此处,就在别处”。人生的际遇,跌宕起伏才是人生常态。“有失有得,有张有弛”,才有行走的乐趣。
临泽小枣随便吃
离开沙井镇,回到312国道继续往张掖市方向行走,地图显示,在国道的另一边西南方向的明永镇有两个烽火台——五个墩和尖墩子。
采访老乡
五个墩村我们采访村民高大娘后得知,两个烽火台如今也都没有痕迹了——五个墩遗址上面盖了房子,一点痕迹也没有了;尖墩子只剩隐约的底子。
无名墩
当我们很失落的时候,在离明永镇八百米的庄稼地里,发现了一处无名墩台,没有立碑,也就没有计入文物部门统计,相关资料也无法查到。但这样的发现也算是行走中的一种庆幸,还有我们去记录它。
明永墩(无名墩)视频
明永墩 墩台概况
为了记录方便,张老师将其定名为明永墩。墩台高七米有余、南北十一米、东西五米;西侧人工毁损成土堆,南北十五米、东西十九米、土堆高三米。墩台下面有一面整齐的排放着几排砖(砖类似规制很薄的民用砖),码放在一起,其中掺杂一些土坯砖,一直摆放到墩台的北侧。这些砖是码在此处寄存,还是为了抵住烽火台?又或是这里曾是窑址,烧好了的砖都如此码放?就不得而知了。
无言的铭记
THE GREAT WALL
02
黑水国中记忆不息
离开明永镇的无名墩台,我们在下崖村312国道附近见到“黑水国北城遗址(汉)”的碑记,其保护范围:北城址为中心,自城墙界起向四周延伸300米。
黑水国北城遗址(汉)
北城平面呈长方形,东西长245米,南北宽228米,面积5.59万平方米。城墙黄土夯筑,基宽3.8米、顶宽3米,残高5.5米,夯层厚0.2~0.25米。南墙辟门,门宽4米。西南角有方形角墩,底边长9米,顶边长7.2米,残高7米。地表散见红、灰两色夹砂陶片及汉砖,并有明代黑釉、豆绿釉、白釉及青花瓷片等。
明代《秦边纪略》的记载:“人宗山,又作人祖山,在今甘肃张掖城北,又西北有新石器时代之黑水国遗址。”其中的黑水国遗址就在这里。但我们此时看到的是黑水国北城遗址,文物保护部门认定的是汉代建筑。
黑水国北城遗址现状
路过的老乡此时给我们解惑,312国道南侧还有一个南城遗址,是明代建筑,黑水国遗址实际上是指位于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下崖村312国道南北两侧——张掖西北12.5公里处的南、北两城组成的遗址,两城相距2公里。文物部门分别立碑:黑水国北城遗址(汉)、黑水国南城遗址(明)。
穿过公路,步行五分钟,我们来到黑水国南城遗址。无人机视野里的南城略大于北城,平面近呈方形。现存城墙高度和厚度都明显的高于、宽于北城的城墙。尤其明显地区别是,南城部分墙体由土坯砌筑,而北城全是黄土夯筑。
资料显示明代黑水国古城的具体时间(1368-1644),是明代军事防御城堡。
黑水国南城遗址(明)
南城平面呈近方形,东西长258米,南北宽226米,面积5.8万平方米。城墙黄土夯筑,基宽8米,顶宽6米,残高8米,夯层厚0.16~0.2米,部分墙体为土坯砌筑。东墙辟门,门外筑瓮城,瓮城门向东。四角筑有方形角墩,墩内穿插有韧木。采集有汉代铜镜、陶器、五铢钱币、铜兵器及明代黑釉瓷片等。地表散见汉砖、残石磨及灰陶片等。
现场勘查,南城开东门,出瓮城向东;东北角角墩仍保存相对完整,内部有通道可供攀爬;部分墙体仍能清晰地看到土坯砌筑的部分。史料记载的语焉不详,令我们愈加想要一探究竟。
南城东北角角墩
有资料记载:“黑水国因黑河而得名,也因黑河而盛衰。黑水国遗址很早以前是个很大的湖泊,后来逐渐干涸,形成了一块巨大的川地。相传西汉以前匈奴移居这里,划疆为“小月支国”国都就建在此地。”又按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引《杜氏通典》说,其地系汉时张掖古城。《甘州府志》称:其地在唐为巩笔驿,元为西城驿,明则称小沙河驿,当地人呼之为“老甘州”或“黑水国”。《扰新记程》载:“隋朝韩世龙守黑水国驻此,有古垒四,去后一夕为风沙所掩。”
黑水国南城遗址航拍图
关于黑水国的说法、传言众多,不可考据的暂不能作为依据。但如今存在的南北遗址,至少能证明,从西汉至明朝,它是作为城堡存在的,而今也作为遗址继续着它的历史传说。
寻访探幽 黑水国遗址
我们有幸一窥,断壁残垣背后黑水国古城意犹未尽的“诉说”,它用残存的身躯告诉经过这里的人,历史风烟已过,故事犹存。
寻根长城团队的考察一直是把明长城作为行走的主线,去探索逐渐遗失的根脉。但在我们实际的行程中,考察记录的范围并不教条地限于明代的长城。
婆娑舞动的墩台
历史上不管朝代如何更替,长城的修筑从来没有停止过。秦长城可以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基础上修的,而明长城则是在秦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。很多边墙、城堡不管是哪个朝代,并不是建了以后就废弃了,而是保护得好就会一直延用下去,在原有基础上或修缮、或重建,以便得以延绵不绝地作为军事防御的力量,保卫领土、护民安康。
所以行走中对于朝代的界定,更多的是出于保证记录上的严谨,并不意味着我们会错过明代之外长城、城堡的考察。
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在六只脚App打点定位
张明弘-寻根·长城团队
记 2019年10月09日
寻根长城
项目发起者
张
明
弘
张明弘,1971年生于济南。
艺术家,长城学者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李可染画院研究员,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教授,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长城学会专家库专家,北京长城文化研究会研究员,渤海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,章丘国画院院长,《寻根·长城》项目发起人,中国留学人才发现基金会寻根长城项目创始人、项目负责人,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理事。
原标题:《寻根·长城|张掖-下崖明永苦寻无迹 黑水国中记忆不息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