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六位作家:鲁迅、郭沫若、茅盾、巴金、老舍、曹禺,清一色,没有一个人用的是真名。连郭沫若都不是,可见笔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。
不仅“鲁郭茅巴老曹”是这样,胡适、张恨水、萧军、萧红等人同样如此。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详,可是,真要问你这些名字怎么来的,恐怕能答得上来的人就不多了。我们今天就来追根溯源,看看这些著名作家的笔名的由来。
鲁迅,本名周树人,字豫才
“鲁迅”是他1918年5月在《新青年》杂志第4卷第5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《狂人日记》时首次使用的笔名。
1907年,他在日本留学时,曾在学生办的《河南》杂志上发表论文《文化偏至论》,署用笔名“迅行”,即取自励前进奋发之意。许寿棠《亡友鲁迅印象记》载,1920年年底,鲁迅曾当面对他说过:“因为《新青年》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,我从前用过‘迅行’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,所以临时命名如此,理由是:(一)母亲姓鲁,(二)周鲁是同姓之国,(三)取愚鲁而迅速之意。”这是“鲁迅”笔名来由最权威的解释。而侯外庐则说是出自《尔雅·释兽》:“牝狼,其子獥,绝有力迅。”也就是说这是母狼的儿子,封建礼教的叛逆者。这顶多说明了“迅”这个字的含义。
据统计,鲁迅使用的笔名有150多个,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多达170个。
鲁迅的孙子名周令飞,这个“令飞”就是鲁迅曾经用过的一个笔名。1907年至1908年间,鲁迅在日本东京《河南》月刊上发表《人间之历史》、《科学史教篇》、《摩罗诗力说》时,就署名“令飞”。他的儿子周海婴,因为在上海生的婴儿,故名周海婴,好像就很随意。
他在写《俟堂专文杂记》时还用过一个奇怪的笔名叫“宴之敖者”。这个名字因1923年8月他与周作人夫妇反目成仇,被逐出家门而起。对于这个笔名,他自己的解释是:“宴从宀(家),从日,从女;敖从出,从放(《说文》作,游也,从出从放);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。”这个名字更为人们所熟知,是因为鲁迅的小说名篇《铸剑》,在这篇小说里,那个同暴君拼命的黑色人,名字就叫“宴之敖者”,为干将莫邪的儿子报了弑父之仇。在小说里,宴之敖说:“仗义、同情,那些东西,先前曾经干净过,现在却成了放鬼债的资本。我的心里全没有你们所谓的那些,我只不过要给你复仇。”如果你知道了羽太信子与鲁迅的这一层关系,这一段恩仇录,那么我们忽然发现,以前寄托于宴之敖身上的反封建思想,此时落实于对羽太信子这个女人的仇恨,黑暗的、深入骨髓的、咬牙切齿的,让人不寒而栗,那种情绪,你从文字营造的黑暗氛围就可以明显感受到,正应了鲁迅那句名言:“我也一个都不宽恕。”
郭沫若,原名郭开贞
郭沫若的故乡在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,沫水(即大渡河)和若水是经过当地的两条河流,用“沫若”为笔名,借以怀念故乡。
茅盾,原名沈德鸿
1927年8月,茅盾遭蒋介石政府通缉,不能用真名发表作品,在完成《幻灭》的写作后,署名“矛盾”投寄《小说月报》。取“矛盾”这个名字,是因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。代理《小说月报》编务的叶圣陶先生觉得“矛盾”二字一看便是假名,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烦,便在“矛”字上加了一个草头。
巴金,原名李尧棠
巴金这个笔名,源于一段故事。
巴恩波与李尧棠是从上海同乘昂热号去法国留学时的朋友。1927年夏天,李尧棠到玛伦河畔小城沙多-吉里休养,进入拉·封丹中学。同学中就有巴恩波,但他们只相处不到一个月,巴恩波就去了巴黎。第二年,巴恩波在项热投水自杀,当尧棠的小说《灭亡》完成之后,巴金取巴恩波的巴以及克鲁泡特金的金,而成笔名“巴金”。1929年1月,《灭亡》在《小说月报》上发表,署名就是巴金。1958年,巴金在《文艺月报》上的《谈〈灭亡〉》一文中专门写到自己的笔名由来,说他笔名中的“巴”字,就是因同学巴恩波而联想起来的:“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,这个朋友姓巴……我就在‘金’字上面加了一个‘巴’字。”克鲁泡特金和巴枯宁都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,是年轻时的巴金崇拜的偶像,他曾经翻译过克鲁泡特金的著作《我的自传》,所以有很多人误以为“巴”指的是巴枯宁,其实并不是。
老舍,原名舒庆春
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,父母为他取名“庆春”,含有庆贺春来、前景美好之意。
老舍的“舍”到底读第三声还是第四声?老舍把他的姓“舒”字拆成“舍”、“予”两字,“舍予”就成为了他的字,后来干脆叫起“老舍”来。之所以这样,是习惯于北方的朋友会面时亲热的叫法,如“老王、老马”等。另外,又有舍己为人、奋发励志、“舍我其谁”之意。所以只能读第三声。读第四声,恐怕是把他的名字理解成了“老房子”的意思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